close

 

世弘所使用的是CO2雷射切割機。適用於切割壓克力,切割速度快,質量好,平板切割様式多變化。

切割的同時材料邊緣,會有類似火焰拋光的效果。

雷射雕刻是運用光的能量來燒熔材料的表面,因此可雕刻出深淺差異,也可利用金屬的特性產生顏色變化。

雷射雕刻可雕刻非金屬材料,像是壓克力、木頭等,也可以雕刻金屬材質,如不繡鋼、鋁、鈦等材料。

如今,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全球創新電子消費性產品日新月異,不僅外觀炫目多彩,集成的新技術更是層出無窮。電子行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變化給雷射切割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板料、板厚、板的複合形式,甚至板的設計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機械加工方式無法滿足客戶品質要求,常見雷射加工又不能實現量產。這些變化成為線路板行業生產能力發展、升級的瓶頸。
 世弘的專業雷射切割技術無論是加厚的硬板材料或軟硬結合板材料還是軟板材料都能幫您搞定;效率高,其各類板材切割效率大大地超過CNC和衝壓等傳統加工的效率

圖紙內只保留需要切割的實線,其他輔助線段,備註等都必須去掉
零件之間間隔2mm,零件與邊框至少間隔5mm
兩個零件不能有公用線段,兩個零件不能有鑲套
切割小零件需要製作0.3-0.8mm的中斷點,以防止零件掉落後丟失
板材名義厚度和實際厚度有一定偏差,請留意相關資訊
如果除了切割還需要雕、鏤空、折彎、粘結、焊接等工藝,請聯繫客服報價;
      

台北廣告牌雷射切割,台北廣告牌雷射加工,台北金屬雷雕,台北不銹鋼雷雕,台北鋁雷雕,台北鋁板雷雕,台北銅雷雕,台北銅板雷雕,台北陽極鋁雷雕,台北玻璃雷雕,台北壓克力雷雕,台北有色不鏽鋼雷雕,台北金屬雷射雕刻,台北不銹鋼雷射雕刻,台北鋁雷射雕刻,台北鋁板雷射雕刻,台北銅雷射雕刻,台北銅板雷射雕刻,台北陽極鋁雷射雕刻,台北玻璃雷射雕刻,台北壓克力雷射雕刻,台北有色不鏽鋼雷射雕刻,台北三重金屬雷雕,台北三重不銹鋼雷雕,台北三重鋁雷雕,台北三重鋁板雷雕,台北三重銅雷雕,台北三重銅板雷雕,台北三重陽極鋁雷雕,台北三重玻璃雷雕,台北三重壓克力雷雕,台北三重有色不鏽鋼雷雕,台北三重金屬雷射雕刻,台北三重不銹鋼雷射雕刻,台北三重鋁雷射雕刻,台北三重鋁板雷射雕刻

好文賞析

好文01

重度抑郁的文案 一、一直都在辜負生活,所以生活才不愿意善待我吧。 二、故事若不曲折,怎能教人成長,可惜故事太長,只有風聽我講。 三、我討厭現在的自己,一無所有,滿身疲憊,就連“未來”兩個字,都不敢輕易提出口。 四、燈泡壞了可以點蠟燭,紅酒塞子拔不出可以捅進去,害怕走夜路可以大聲唱歌,罐頭開到一半斷了扔掉也無所謂,只是,就只有像現在這樣的夜晚想起你,我一點辦法也沒有。 五、我假裝說謊,大家都說我說謊;我假裝冷漠,大家就說我冷漠;可是,我真的很痛苦,大家都說我假裝痛苦。——太宰治 六、小時候,“我等不及要長大了!”而長大后就變成了“我等不及要去死了!” 七、我再也不想對別人提起自己的過往,那些掙扎在夢魘中的寂寞,荒蕪。還是交給時間,慢慢淡漠。 八、大多數人,死于二十多數,埋于七八十幾,中間的四十多年碌碌無為的活著,生于欲望,死于絕望。 九、我們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們最壞的習慣,是茍安于當下的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十、死過一次,就知道該死的已經死了;再活一次,就看見生命是完整的。 十一、不是愛情不肯放過你,不是回憶不肯放過你,不是宿命不肯放過你,而是你自己不肯放過你自己。 十二、曾經的我一身傲骨出現在你的世界里,如今的我一身狼狽消失在你的世界里。 十三、我當然可以自己擦眼淚,但仍然會期待你為我備紙巾。 十四、總以為時間是藥,沒曾想也有三分毒,淡了念想,付了年華。總以為的愛情是紅著臉嬌羞,沒曾想變成了紅著眼爭吵。 十五、我走在人群中,和他們靠得很近,像他們那樣,努力吃飯,埋頭工作,發出笑聲,就在驗證自己活著的那時,我最是孤獨。 十六、我聽過一萬首歌,看過一千部電影,讀過一百本書,卻從沒俘獲一個人的心。 十七、有些事藏在心里是莫大的委屈,話到嘴邊又覺得無足掛齒不值一提。 十八、活得很累,但是不敢死,夜晚的時間太長了,足夠應付難過的情緒,天一亮就又是假裝快樂的一天。 十九、世上不能挽回的東西很多,例如舊夢,例如歲月,例如對一個人的感覺。 二十、我想人生中最難過的事情,不是一直遇不見,而是遇見了,得到了,又被拿走。 讓人想哭的抑郁文案 一、變心是本能,忠誠是選擇,很開心你能來,不遺憾你走開,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于江湖,從此,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二、電影太仁慈,總能讓錯過的人重新相遇,生活不一樣,有的人說過再見就再也不見了。 三、失戀對一個人的傷害不是浪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而是再遇見愛情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是心有余悸。 四、喜歡你很久了,等你也很久了,現在我要離開你,比很久很久還要久。 五、每次崩潰的理由別人看來是小題大做,只有自己心里清楚這根稻草到底壓垮了多少千斤重的難過。 六、總有一天你的棱角會被世界磨平,你會拔掉身上的刺,你會學著對討厭的人微笑,你會變成一個不動聲色的人。 七、你教會我堅強,教會了我心狠手辣,后來,你卻說你懷念我當初的模樣。 八、后來我才漸漸明白,很多事情說再多也沒用,就像你拿著一杯熱水,雖然很渴,但是燙手你還是會放下。 九、我想你了,卻不能對你說,就像開滿梨花的樹上,永遠不可能結出蘋果。我想你了,卻不能對你說,就像高掛天邊的彩虹,永遠無人能夠觸摸。 十、我的所有傷痛在意和難受,在你的眼里都是輕描淡寫的八個字:莫名其妙,無理取鬧。 十一、你不過是仗著我喜歡你,而那卻是唯一讓我變得卑微的原因。 十二、后來,一杯酒能解決的事,也就不想再浪費眼淚了。喜歡上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人真難受,連吃個醋都名不正言不順。 十三、最怕在乎的人突然說話變了口氣,那種感覺就像全世界都不要你了。 十四、心事像匕首,像暗箭,像慢性毒藥,百轉千回,偏偏不致命。 十五、心中縱有萬語千言想對你說,卻找不到一個打擾你的理由,有千萬次想關心你,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身份。 十六、難過的時候,聽一首傷感的歌,單曲循環,眼淚莫名的掉下來。 十七、所謂在乎就是,就算你能忍住不找他,但卻沒辦法在他找你的時候不回復。 十八、當時間消磨掉了你所有的熱情,便會發現那些曾經令你歇斯底里所執著的人,現以變得可有可無。這世上,贏的,多半還是薄情人。 十九、感情不是水龍頭,不能說關就關,但可以像電池,慢慢的消耗,總有一天,會耗盡所有的念想。 二十、后來砸碎了酒瓶也沒換來清醒,弄臟自己也沒換來愛情。 抑郁崩潰的文案 一、愛來愛去才發現,其實不愛的時候最開心。 二、我準備好了一年四季,你卻只感興趣別人的春天。 三、世間草木皆美,人不是。中藥很苦,你也是。 四、沒有什么是永遠,也沒有什么會很久,找個借口,誰都可以先走。 五、就算我有幸能將你感動到落淚,你也不愿與我共度余生。 六、我用時間證明了我的專一,可你讓時間證明了我的愚蠢。 七、愛一個不愛你的人,就像抱著一盆仙人掌,你抱的有多緊,就會覺得有多痛。 八、人們都說喝酒要喝六分醉,吃飯要吃七分飽,愛人要用八分情,可我總是喝醉吃撐愛成傻子。 九、有時候為一個人傾盡一切,卻比不過別人什么都不做。 十、曾經,對你來說我比什么都重要,現在,對你來說什么都比我重要。 十一、我記得我以前挺囂張的,后來遇見一個人,磨平了我的棱角,我以為她是來救我的,結果差點要了我半條命。 十二、有些人,總是要等到走遠了,才意識到他的重要性;有些心,總是要擠到頭破血流,才知那是永遠到不了的地;有些錯,總是要等到人去樓空,才覺醒道歉已來不及。 十三、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是,我已了解了事實,你卻還在說謊,還說的那么真,那么深。 十四、跟你在一起的時候,我是省吃儉用的,水是自己買的,蝦是有殼得,肚子疼是要忍的,下雨是用跑的。 十五、我能喝下最烈的酒,也能度過沒有你的深秋,我能抽下最猛的煙,也能忘記你曾經對我的溫柔。 十六、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是比起失望、隨欲,以及冷熱交替后的縱橫來說,孤獨會讓人更踏實。 十七、失去一個人最讓你痛苦的,不是剛剛失去時那種洶涌的難受,而是在你以為時間已經治愈一切時,卻隔三差五猝不及防地想到這個人,揮之不去,去了又來。 十八、有些人的出現注定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煙火,轉瞬即逝卻照亮了那年的星空。 十九、我想走在你前面,風雨來的時候幫你擋一下。又想跟隨在你身后,在你累的時候撐著你別倒下。可是我卻忘了,你根本就不需要我。 二十、有沒有一個人,你想見,卻又見不到;有沒有一個人,你想愛,卻又不敢愛;有沒有一個人,你想忘,卻又不舍得。 >>>更多美文:說說文案

好文02

近代以來,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個體意識的覺醒成為現代文學作品中一個不變的主題,而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更大成長空間的女性,相關書寫尤為突出。但進入當代,時代洪流裹挾下的宏大敘事,卻使得女性書寫一直難以進一步逃脫“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準則”。“十七年”期間,私人空間被公共空間所取代,這一時期的女性形象如林道靜(楊沫《青春之歌》)、李雙雙(李隼《李雙雙小傳》)等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的是一種去性別化特征,革命意識代替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到了新時期一批女作家開始重新關注女性的私人生活,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諶容的《人到中年》、張抗抗的《隱形伴侶》,這些作品中出現了對現代女性面臨自我與婚姻家庭兩難選擇的心理癥結的關注,姍姍、陸文婷、肖瀟她們以對傳統女性特質的逃避來對抗男權社會,但在探索前進方向的路徑上,這些女性形象仍舊是迷茫的、痛苦的。而我們再關注新時期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書寫,則呈現出了與女作家不同的景觀,如姜滇《佟妹》中的好青年阿了看不慣鎮上“愛打扮,愛享受”的姑娘,覺得她們“生活上太隨便”,勤快、節儉、本分的佟妹才是理想的老婆人選,張賢亮《綠化樹》中的馬纓花則是章永燐用以熱愛自己的工具,為他提供食物和情欲上的安慰,可以說新時期男性作家所著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仍舊是符合男權社會標準的女性。有關女性如何突破男權藩籬,走出成長迷霧,仍舊是一條未竟之旅。   對此,當代作家路文彬在他的長篇新作《深海沉默》中以女主人公姜之悅為載體,為我們建構了新時期女性追尋自我存在的一條可供繼續探索的積極路徑。路文彬教授在本書后記中寫道“這部作品的靈感源自我在威海十年旅居的生活......也正是基于大海以母性方式教我品識到的愛與自由的智慧。我相信自己可以憑借這種智慧相對正確地貼近女性的世界,至少,不會有太大偏差吧”[1],這樣輕松的敘述口吻,卻直接指出了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男性作家創造性的轉換性別身份,從女性視角出發結構全文。顯而易見,這種書寫視角不同于女性作家與現實的“痛苦決裂”及其在反叛姿態中產生的迷茫與矛盾,同時也避免了男性作家在寫作過程中不自覺占據的主體性地位,路文彬教授在面對女性成長問題時的自我換位和謙遜姿態有著彌合性別局限的努力。同時路文彬教授為姜之悅設置的聽覺路徑——與他者的相遇、傾聽、對話——也有著召喚自我的引力,并進一步指向了女性主體的敞開。因此,在姜之悅身上我們既能發現歷時負載在女性身上應屬于過去的精神重荷,也能發現她在與親情、愛情、友情的傾聽、對話中,打破了無形倫理枷鎖的束縛,實現了個體真正的愛與自由,而這種以愛為基礎,將自我與他者的自由同時作為目的的成長方式,無疑可以引發我們對新時期女性實現個體意識覺醒、建構自我本質的進一步思考。   一   相較于一般的長篇小說而言,《深海沉默》這部作品篇幅并不長,但在作品開篇,作者卻用了兩章的內容來重點回憶姜之悅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其落腳點還是對姜之悅身上傳統女性特質的刻畫。姜之悅是一個有著高等學歷的現代女性,在社會上,她是一名大學教師,有著獨立的經濟地位和體面的社會工作,在家庭中,她作為母親和妻子,默默承擔著家庭中的所有責任和義務,“她愛自己的丈夫,愛自己的孩子”,她不會因兒子海童的病情而放棄“希冀”,也不會因丈夫叢志的情感淡漠而變得衰弱,她全力以赴的面對著生活的每一個時刻,用自己的堅韌和熱愛撫育著一雙兒女。但路文彬教授選擇從女性視角切入文章的寫作,這種視角的選擇讓我們作為讀者在跟隨著姜之悅的感受看待她的生活時,很容易就會憑借自己先在的社會經驗發現她的堅韌與熱愛、責任與承擔不僅沒有通向個人愛與自由的實現,反而讓她陷入了對生活的猶疑與對自我的否定之中,并最終導致了中度抑郁癥。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姜之悅已經獲得了獨立的社會地位,那為什么她無法延續自身愛的能力呢——傳統倫理下女性對自我的無意識。   什么是女性?波伏娃在《第二性Ⅱ》的開篇從社會學的角度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2](p9),也即女性是被塑造出來的,而這一切教育的最初實施者就是父母。母親會將女兒看作自己的分身,教她烹飪做家務,將女性的“責任”強加給孩子,而在最初成長中,孩子并不清楚職責工作這樣復雜的概念,她們為自己能分擔家務勞動而感到高興,但隨著時間的增長,孩童心理變成了慣性,又逐漸演變成了女性職責。所以波伏娃稱“這是一種承認女性身份的方式,也是一種報復女性的方式。”[2](p24)對于父親,波伏娃提到弗洛伊德所謂的“戀父情結”事實上是“主體同意在順從和贊賞中成為客體的深度退讓,”[2](p32)女孩對兩性等級關系的初步體驗便是來源于父親,“即使事實上是母親作為主婦掌管家事,她一般也能巧妙的突出父親的意志,”[2](p31)因此“如果父親對女兒表現出溫柔,她會感到自己的生存得到極好的辯護......倘若她得不到這種愛......她可能到別處尋找對自身的評價。”[2](p32)這就是《第二性Ⅱ》中波伏娃描繪的女性被塑造的初始過程,也是《深海沉默》里姜之悅深陷其中的家庭環境。姜之悅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但是父親這個角色在她的生活中似乎一直處于缺位的狀態,“父親對于她就是一個名詞,一個沒有動作的名詞。他對她極少動手,包括打她,也極少動口,包括罵她。”因此,叢志雖然沒有另一個追求者外貌出眾,但是叢志比他做得多,比他說得多,這種舉動對姜之悅來說是極具魅力的,因為這些都是她的生活體驗中所不具備的,更是她在長期匱乏之中的潛在渴望。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說父親角色的缺失造成了姜之悅自我意識的第一個偏差,也即將內心缺失的彌補當作愛情,于是在姜之悅隨后的婚姻體驗中,我們看到當叢志不再給予姜之悅當初那些貼心的舉動后,姜之悅瞬間便感受到自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維持這段婚姻了。   比較而言,如果說父愛的缺失讓姜之悅在面對感情時出現了自我意識的偏差,那么原生家庭中兩性等級之間的差距,母親對其女性“職責”的賦予,則真正讓在姜之悅失去了自我意識,服膺于男性權威之下,成為了一個新時代的傳統女性。對此,我們以姜之悅與叢志在一起之后,她在日常生活中的幾個選擇為例,便可對此窺見一二。首先是在她和叢志結婚那一年,姜之悅在沒有通知父母的情況下,在大年初一帶著叢志回到了自己家,可得到的卻是父親的痛罵,“父親當即要求他們返回,說嫁出去的女兒怎么可以在娘家過除夕?豈不壞了千百年的傳統?”由父親的這番言論,我們可以感受到姜之悅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傳統的男權家庭,在這種氛圍的長期浸潤之下,姜之悅對父親言行的選擇是原諒,“權且把這理解作父親讓她長大了吧,她首先是別人的妻子,是別家的兒媳,而不再是他的孩子。”由此,我們再返回姜之悅畢業前夕面對工作城市時的選擇,雖然我們能看到她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叢志的家鄉,但這更像是一個美麗的巧合,因為在姜之悅的內心中“她總要歸屬于一個男人,歸屬于一座城市。”可以想見,若叢志的家鄉不是她理想的宜居地,她是否會選擇拒絕呢?大概率是不會的。顯而易見,父親在家庭中建立的權威,使得姜之悅在內心中,仍舊如傳統女性一般將自己定義為男性的附屬品,她是“歸屬”于丈夫的,而不是與丈夫處在平等地位之下組成一個共同的家庭,這種帶有服從、附屬性質的姿態無法使其完成對自我的認識。更有意味的是,叢志視線的低垂、對妻子付出的無視,讓姜之悅感到“如果不是借助理性地自我說服,她可能很難再堅持下去。”也即,目光所及之處并不是雙向的愛情,而是處于依附地位的被看者對欣賞的期盼,男性的目光似乎決定著女性行為的意義。就如梅薩里在《視覺說服》中對海濱裸體模特背部景象的分析一樣,女性之美是在男性凝視之下而存在的,但在凝視關系之中形成的是一種主體與客體、藝術品與鑒賞者之間的關系。[3](P27,28)此外,母親這個傳統女性對姜之悅女性“職責”的賦予,也進一步磨滅著姜之悅的自我意識,這主要體現在姜之悅面對家庭責任的選擇上,她自認為接受過高等教育,不愿意像母親一樣在廚房中忙碌一生,可是想到丈夫作為一個男人身處菜市場時狼狽的樣子,想到歷史已經將男女安置在了不同的空間,她便認同了男人對歷史的操控,將家庭中瑣碎的責任,自然的全部安置在了自己身上,她不停的說服自己,和母親將家務看做苦役不同,她是出于對家人的熱愛在進行勞動,可是她和母親同樣擅長的那道“酸菜排骨”,難道不是在證明她已然走上了母親的老路,徹底成為了一個傳統倫理視角下的“標準女性”嗎?   在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八卷“友愛”中,亞里士多德提到在包含一方優越地位的友愛中存在爭吵,“因為每一方都要求得到更多一點。而一旦某一方得到了,友愛也就解體了......如果從友愛所得到的不符合活動所配得的,友愛就成了公益服務,而不再是友愛。”[4](p280)簡而言之,在人與人之間,并不僅僅局限于兩性或者是婚姻關系中,不應該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依附,也不應該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無限妥協或者付出,而應該是以平等的個體為基礎。但是在姜之悅身上獨立個體意識的缺失,對男性視線的追求,恰恰使她難以在家庭中延續愛的能力的,因為沒有自我存在的感情是無法給予她回應的。因此,當姜之悅借助理性地說服,延續著對叢志愛情的期盼時,一旦得到叢志的消極回答,“她再也平靜不下去了,肩膀隨著奔涌的淚水劇烈顫抖。”   二   當然,這并不僅僅是姜之悅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誠如路文彬教授所說在中國舊式情愛關系中,“男人常常把自己的理想當成了愛情,而女人又總是將愛情當成了自己的理想。”[5](p31)如何突破對愛情神話的幻想,找回在傳統倫理束縛中丟失的自我,可以說是當今女性思考自身存在的一個核心問題。對此,路文彬教授借助姜之悅的反思與成長設置了一條聽覺路徑,即在與親情、愛情、友情的傾聽和對話中,以愛為基礎,將自我與他者的自由同時作為目的,從而打破女性的客體地位,建構出自我本質。對此我們首先從姜之悅與親情間的傾聽與對話中,來探究路文彬教授在面對倫理與現實沖突時,為個體意識建構所做的努力。   從前竭力為家庭付出的姜之悅會因為丈夫對自己付出的無視、低垂著的視線而歇斯底里,但在得知兒子患上了自閉癥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言語交流后,出于最本真的母愛,她開始認識到了傾聽之于心靈溝通的重要性,為此她像個咿呀學語的孩子,不斷觀察自己嘴唇的蠕動,“以前,她從未留意過別人的嘴唇,而今才忽然發現,每一個人的嘴唇都長的千差萬別。尤其是在說話時,嘴唇顯露著細微而生動的表情。”“起舞的雙唇儼然可以將姜之悅帶入兒子的那個世界,只要一看見自己的雙唇啟動,她的情緒便會馬上安穩下來。”也即,“俯身傾聽就是承認他者的存在,向他者敞開并對話,好客地接受和包容生命中所遇之人、所遇之事。”[6](p58)或者說,對聲音的重新認識,使姜之悅能夠以敞開者的姿態與兒女對話,用心去聆聽他們的聲音,給予孩子最大程度上的包容與自由。兒子海童總是無聲的、沉默的,姜之悅雖然期盼著兒子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和他人交流,但除非面臨原則性的問題,像他對姐姐海心使用暴力,姜之悅從不會逼迫他發聲,反而是在嘴唇的啟動中仔細傾聽海童的話語,尊重海童沉默的交流方式,耐心解答他每一個問題;當班主任面對海童的不合群提出去讓姜之悅帶海童醫院檢查時,當母親對海童吃東西要額外加鹽提出質疑和責難時,當小蔡提議要讓海童參加課外班時,姜之悅為海童抵擋住了外界所有不和諧的聲音,給予海童最自由的成長環境;在體校的生活、泳池里的氯臭,加劇了海童對于大海的迷戀,因此每當海童沉浸于大海中時,姜之悅總是懷著慈愛的理解,不忍同他說話,“唯恐驚擾了他的美夢。”即使是在海童放棄游泳比賽,一個人回到海邊到時候,她也沒有強求海童的解釋,只是溫柔的問“一路很辛苦吧?”她的傾聽與尊重,終于也獲得了海童的回饋,曾經的海童,即使面對爺爺的去世也無動于衷,但后來的他卻在母親的包容中學會了傾聽,他會因母親的擔心而不去自己喜歡的深海區,會為生產不久的姐姐采海參補充營養,為剛出生的外甥女帶去別致的虎斑螺做禮物。而對于養女海心,姜之悅也始終保持著富有責任感的母愛和傾聽的好習慣,當女兒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傷心時,她會喊著“寶貝”耐心的開解,為女兒講述自己成長中的趣事和經驗。當海心給班上男孩寫情書時,姜之悅沒有像父親制止她“早戀”一樣,反而想象著女兒內心的“憧憬和憂傷”,帶著女兒去海邊散步,傾聽她內心的小秘密,盡力為女兒保留青春期的美好。當得知海心退學且未婚先孕時,姜之悅雖然感到幾近崩潰,但她還是選擇將海心摟在懷里,輕聲說:“跟我回家吧,你需要人照顧。”她一如既往地像照顧孩子般的照顧著海心,她尊重海心的秘密,而海心曾經被自我所壓抑的對于母愛的欲求,在姜之悅的給予中得到了滿足,她再次緊緊握住了母親的手。   于是我們看到在對海童沉默聲音的傾聽和對海童強烈自我意識的感受中,姜之悅“喜歡起了獨處的時光。叢志把她帶進兩個人的世界,海童又把她還給了她自己。”而對于養女海心從一開始理性說服的愛到寬容自由的愛,則讓她發現自己“從一開始就在尋求被愛,到頭來卻不知該如何愛她自己。所以,她才會糾結自己對海心的愛。”當她真正去傾聽海心的聲音,給予她包容和自由時,她也獲得了海心日益遠離的心,喜愛遠方的海心最終決定回到母親的身邊。“她的回歸是對自我的肯認,但更是對母親姜之悅愛的自然回應。這種回應不是所謂的‘報答’,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對母親的愛”。[7](p30)或者說,在姜之悅與兒女的相處中,她以最真誠的母愛,突破了兒女應歸屬于父母的倫理束縛,將自己從等待凝視的客體變為了給予傾聽的主體,故此姜之悅領悟到,孩子們的人生目的地并不是要走向她,而是要經由她抵達自我,她自己也是如此,因此無論是面對海童放棄世俗的前途、遠離陸地和家人,還是海心退學、成為單親媽媽,她都能夠堅強且坦然的接受。   三   如果說在親情中,對他者的傾聽讓姜之悅走向了對自我主體的尋找和對他者的包容敞開,那么許雋教授的出現,則讓姜之悅在與他者有關愛情的對話中進一步發現了自我的真實情感,突破了女性對于愛情神話的幻想,獲得了個體自由的愛。蘇格拉底在《會飲篇》中為愛下的定義是匱乏之愛,“一個所愛的是他缺少的、沒有的東西。”[8](p324)父親角色的缺失,使得叢志“烈火一樣的激情”讓姜之悅感受到了切實的關愛,但是這種對于自我缺失的追逐,也即將自我缺失集中到他者身上的情感,在面臨他者的躲閃時將會怎樣呢?就像婚后多年的姜之悅,她曾熱切期盼叢志能夠承擔起家庭的責任,讓她不必像母親一樣承受“苦役”,可叢志在婚后卻將家庭當做是自己追求外在名利路上的港灣,他只想在這里獲得溫暖與照顧,因此即使他明知道,妻子面對兒子生病、家務繁重的境況時,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依然選擇用出差來逃避自己的家庭責任,這是一種以一方被動接受為原則的、拒絕成長的愛情,而作為積極一方的姜之悅,她對于曾經戀愛感覺的迷戀、自我缺失得不到滿足的憤懣,則加速了這種愛情的消亡,甚至讓姜之悅發出“叢志好像也離垃圾不遠了”的感嘆。   路文彬教授曾說:“就在我們格外依賴于眼睛,依賴光的同時,我們的人格獨立性也在相應的遭罹著格外的破壞。”[9](p286)經歷了一場職業危機的姜之悅也意識到了自己在進入婚姻之后,對自我缺失和男性視線的追逐,導致她陷入了傳統女性對愛情之于理想的幻象中。而“遇到許寯教授之后,姜之悅的生命開啟了新的篇章,她從許寯教授的身上感受到了男性對女性的尊重與愛護。她開始讀書、思考。她勇敢的愛,勇敢的追尋專屬于自己的自由與愛。”[10](p79)姜之悅與許雋教授的對話主要圍繞著魯迅的小說《傷逝》展開,與以往將《傷逝》定義為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愛情題材小說不同,許雋教授認為這篇小說實質上反映的是現代人在成長中的“迷茫和困惑”,而順著姜之悅的視角觀察,我們可以在對子君和姜之悅人生軌跡的對照中發現,姜之悅與子君的迷茫在實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她們都在接受新思想后產生了個體意識,但是在進入婚姻之后,她們的個體意識又迅速磨滅,姜之悅不僅像子君一樣做回了傳統倫理下的標準女性,同時也像涓生一樣保持著對“戀愛感覺的迷戀”。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跟隨姜之悅的視角卻很容易就能夠發現潛藏在她內心深處的矛盾,在她的自述中她對于家務的包攬是出于對家人的熱愛,她對于“戀愛感覺的迷戀”是因為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但我們卻又看到她在進行家務勞動時的憤懣不平、對于丈夫無視的怨恨,因此姜之悅這種矛盾的心態表明,她對于家庭的付出更像是出于自我感情愉悅的需要,她的付出需要被付出者同等價值的情感交換。而在和許雋教授有關“怨婦”的對話中,姜之悅則漸漸消除了長期禁錮自身成長的視覺局限,她明白了“怨恨源自弱者的心理,屬于失敗者的恨,它是壓抑性的,帶有深深的無力感,甚至包含著對于自我的憎恨……不具有創造性,它無法帶來公平和正義。”   隨后,她在《青年友誼圓舞曲》的悠揚旋律中,逐漸豐富著自己對愛的理解,“愛情固然美好,卻需要成長,成長為愛,婚姻就是讓愛情成長為愛的生活”,“愛情是對自我的愉悅,而愛是對他人的關懷”,這需要理智的承擔,需要不斷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并以此為支撐,賦予自我與他者自由。在此基礎上,我們來看姜之悅對自己與許寯教授之間感情的處理和她與家人之間關系的變遷。面對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打擊,姜之悅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這時候許寯教授的出現,對她而言無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他不同于叢志的庸碌,他有著強大的精神世界和對女性真誠的理解與關懷,這讓姜之悅難以自控的陷入了“愛情病”,但姜之悅卻并未選擇將這份感情宣之于口,因為經歷過精神洗禮的姜之悅和子君不同,她不在是用自己的“弱”去愛,去追逐視線的占有,而是以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去愛,這種愛是自由的,不需要尋求依附,自然也就不會如匱乏之愛一般容易消亡。至于和家人之間關系的變遷,我們也能夠發現姜之悅身上的成長,曾經的她會因為海童身上的金牌而眼泛金光,會因為海心的叛逆遏制不住內心的怒火,也會因叢志的無視痛哭流涕,無疑在家庭責任和愛情面前,姜之悅是痛苦的、壓抑的,而愛的成長則支撐著她,以傾聽關懷著自己的家人,以強者的愛去支撐這個面臨破碎的家庭,最終海心的回歸,叢志對于家庭責任的回應也證明了這一點。   四   從等待凝視的客體到給予傾聽、主動對話的主體,這是一條艱險與苦痛并在的成長旅程,姜之悅也不禁自我感嘆,“想到為成長支付的那些代價,她心里涌出的是一陣酸楚”,在與親情和愛情的相遇中,被切割、被凝視的姜之悅距離自己越來越近,她在傾聽與對話中逐漸找回了對生活的感覺,她以挺立的自身給予自我與他人愛的力量。在此過程中,如果說與親情和愛情的相遇,幫助姜之悅實現了自我主體的成長,那么她和小蔡之間友情的相遇則是姜之悅保存自我的重要一環。從某種意義上講,友誼在人際關系中承擔著不遜于親情、愛情的撫慰作用,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貫對于宗教關懷的缺失,也理應賦予友誼這種特殊情感聯系更多的引領作用,從而促使個體思想的進步,但長久封建文化的束縛,歷來有關友誼的文學實踐只在“刎頸之交”、“燕市悲歌”等男性交往中有所體現,貫穿于女性生活的還是以“相夫教子”為主的教化傳統,這種生活傳統對于女性氣質賦予,使得女性較男性更加善解人意,在走向開放的新世紀,她們之間更容易建立友誼,但隨之而來的刻板印象是“長期以來,我們從男性作家那里接受的觀點是:女性無法像男性那樣忠誠。”[11](p227)加之媒體的渲染,爭風吃醋、明爭暗斗成為了閨蜜的標簽,情感的競爭者成為了女性友誼的歸宿,這種無視和偏見極大貶損了女性之間友誼的價值,而路文彬教授則以女性視角的選擇對這種話語形態進行了深刻的顛覆,我們在一位男性作家的筆下不僅見到了被忽視已久的“閨蜜情”,同時也看到了有關“閨蜜情”的另一種話語形態,女性之間的相互依賴與支持,不僅沒有走向情感的競爭,反而產生了一股強烈的、真實的力量,為女性成長提供溫暖的棲息地。   作者在對小蔡進行細致介紹的開始,首先敘述了姜之悅的友情境況,“自打和叢志戀愛之后……過去的那些閨蜜統統埋怨她重色輕友,聯系變得越來越少;等到各自結婚生子,則徹底斷了彼此的音信……她的個人社交史再也沒能開啟新的篇章。”“鄰居小蔡應該算是她在這一新領域里的成果吧,雖然只是唯一的成果。”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即使姜之悅對小蔡的友情還沒有到達可以毫無顧忌宣泄的地步,但是在面臨著自我意識未完全建構、情感交流匱乏的情況時,小蔡的出現與陪伴對于姜之悅來說,是多么大的慰藉。只是在兩人密切交往的階段姜之悅還未跳出“相夫教子”的傳統倫理圈,愛情與家庭就是她的生命,在這個階段,小蔡更像是充當了姜之悅精神導師的角色,“要對自己上心”這句話幾乎貫穿了兩人交往的始終,可以說,女性自身強大的移情能力,使小蔡能夠出于女性間的共情,幫助姜之悅建立自我。這種建立首先體現在對女性身體的正視上,多年來姜之悅在家庭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這讓她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一看鏡中的自己,但小蔡身上“神秘的芳香”激發了姜之悅的好奇心,并吸引著姜之悅應邀和小蔡一起走進了美容院,在那里“姜之悅遇見鏡中的自己,她好不驚訝,走上前去,凝視著自己的臉,仿佛在辨認著一個似曾相識的人。”在隨后姜之悅的反應中,我們也能看到小蔡這次對于姜之悅女性身體美的啟蒙,讓姜之悅在面臨精神危機時,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正視自己的身體,“站在鏡子前,姜之悅凝視著自己的面容,她好像把她自己也給忘了。姜之悅是這般模樣的嗎?這個蓬頭垢面的女人究竟是誰……她端詳她良久,要把她銘記在腦子里。”正視自己的身體,熱愛自己的身體,才能由外及里,正視自己的內心,達到從外在自我向內在自我的過渡。在這一過渡階段小蔡對姜之悅的精神啟蒙不僅僅局限于女性身體,同時也圍繞著有關愛情的對話展開,自小缺乏父親關愛的姜之悅,面對肯賣血為她買大衣的叢志時,根本無力拒絕。也正源于這種對于自我缺失的追求,讓姜之悅總是在期待被愛,對愛情沒有出于自我的清晰感知。而與妹妹姜之怡關于出軌問題的談話中,她下意識的那句“女人也出軌?”則表明了姜之悅在面對愛情危機時的自我壓抑性與自我欺騙性。而小蔡可謂是與姜之悅完全不同,她是一個家庭主婦,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也不像姜之悅一樣無我的為家庭付出,她比姜之悅更重視物質上的享受。這樣一位女性形象的出現,我們作為讀者很容易憑借自己的先在社會經驗將其判斷為是又一位男性的依附者,但在她對姜之悅的開導中,我們卻發現,她對于愛情和自我有著比姜之悅更加理性的認識,她開導姜之悅 “愛就是去愛,不是被愛,愛是存在,不是占有。只要你不計較得失,你的愛就是一種幸福的體驗,沒有人可以干涉你的這種幸福。”可以說,小蔡的這種觀點和加繆“有節制的反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認為在不毀滅他人權力和存在基礎上的自我情感追求都是合理的,這番言論也教會了姜之悅直面自己的內心感受,就這樣姜之悅在對待愛情時逐漸敞開了自己的心靈,不再壓抑自我的浮現。   除去精神上的引領,小蔡在生活中對姜之悅無私的幫助,也進一步顯示出女性間“閨蜜情”的積極力量,或者說真實性。當姜之悅面臨女兒離家出走的危機時,姜之悅直覺想要打電話給丈夫叢志,可事實上她卻將電話打到了小蔡那里,可見在姜之悅的內心中曾經想要相伴一生的丈夫,并沒有她的閨蜜更能給予她安全感。顯然,事實也確實如此,懷著身孕的小蔡在接到姜之悅的電話后便匆匆趕到了她身邊,一直陪著姜之悅尋找海心直到深夜。回想曾經海童走失的時候,那一次姜之悅首先想到了打電話給自己的丈夫,可卻沒有找到人,而當丈夫回到家后,他也只是將責任推到了幼兒園管理不嚴上,完全不顧一家人還在餓著肚子的困窘。作品中有關小蔡為姜之悅提供幫助的另一處細致書寫,是在姜之悅面臨工作危機患上抑郁癥時,這時的姜之悅失眠癥狀已經越來越嚴重了,但她的家人卻沒能發現,而小蔡僅憑姜之悅的微表情就判斷出她生病了,“正是溫柔讓我們能從另一個人的角度看問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移情能力,”[11](p91)面對姜之悅的異常狀態,小蔡將她帶到了自己家中,以溫柔的話語引導她說出積壓在內心的猶疑與不快,也是這次關于內心隱秘的傾心交談,讓姜之悅的病情得到扭轉,“姜之悅沒再去叢志父母的房子里尋求庇護,她開始從小蔡那里接受慰藉。和小蔡聊聊,會讓她感覺輕松許多,她儼然成了她幸福感的某種保障。”   如《閨蜜:女性情誼的歷史》一書中所說“姐妹情誼或許不再像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具有政治光環,但它已成為女性意識中的一股積極力量。”[11](p247)長久的文化積淀,使女性不像男性一樣容易受到功利主義的支配,因此相較于叢志遍布在每個城市酒肉朋友,我們在姜之悅與小蔡身上看到的友誼顯然更加積極、更加真實。這種親密友誼的建立,在女性在面臨困境時,無疑可以成為她們保存自我的重要力量,并相互提供維持自我平衡的“穩定劑”。   近年來,隨著現代文化的飛速發展,長久處在男性中心主義統治下的價值觀開始受到猛烈沖擊,“田園女權”、“直男癌”等詞匯大行其道,兩性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可以說,伴隨著多元化價值觀的產生,如今我們所面臨的文化語境異常復雜,有關女性的寫作可以算得上是對新時期人類精神發展的一次探險與求索。而路文彬教授創造性的轉換性別視角,主動調整發言方式,以姜之悅這個傳統女性的成長向我們證明了,女性自我主體的建構并不意味與他者之間的對抗和對母性、對妻性、對女性情誼的背離。相反,與他者的相遇、傾聽和對話,反而對自我有著更強烈的召喚。從詞源學上看“在阿拉伯文中,愚蠢荒謬(absurdity)意即無法聽見,這個字的核心部分‘surd’意思是數學上的不可能,而這個字又源自拉丁文surdus,意即“聾或啞”。”[12](p202)這段詞義的解析,所要表達的內容即聲音是我們生命邏輯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聽覺便是失去了與自我溝通的媒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兒女、許雋教授和小蔡的傾聽和對話中,姜之悅由一個對自我無意識的傳統女性,成長為了一個以愛與自由為依托的女性主體,從而擺脫了子君的“怨婦”命運,即傾聽所及之處皆是愛與被愛的雙向行為,是自我與他者主體的共同尋找。這種以自愿的、愉悅的愛為基礎,將自我與他者同時作為前行目的女性成長方式,不僅通向著女性個體意識的覺醒,也潛含著作者路文彬更高層面的人性關懷,即建構一個更加合理的人類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    注釋       [1]路文彬.深海沉默·后記,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2]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 鄭克魯譯.第二性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 [美]保羅·梅薩里著,王波譯.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克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路文彬.女權主義文學視角下的中國舊式情愛關系批判[J].文藝評論,2016,(4).   [6]劉軍茹.論“新時期”小說中的聽覺重構與迷失[J].中國文化研究,2020,(1).   [7]程亞楠.“愛”的生命哲思——路文彬長篇小說綜論[J].棗莊學院學報,2021(3).   [8][古希臘]柏拉圖著, 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程亞楠.源自聽覺深處的自由追尋——讀路文彬長篇小說《深海沉默》[J].泉州文學,2021,(2).   [9]路文彬.視覺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失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1] [美]瑪麗蓮·亞隆,特蕾莎·多諾萬·布朗著,張宇,鄔明晶譯.閨蜜:女性情誼的歷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分社,2020.   [12] [美]戴安娜.阿克曼著,莊安祺譯.感覺的自然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 +10我喜歡

好文03

題記:   “每當天空又下起了雨,風中有朵雨做的云。每當心中又想起了你,風中有朵雨做的云……   窗外雨絲飄落,獨坐屏前,打開網頁,一陣略帶傷感的歌聲傳來:“飄呀飄,飄過千萬里,苦苦守候你的歸期......”,剎那間,一股莫名的傷感在夜色獨殤中彌漫開來。   這首老歌在淺唱低吟中,訴說著一個讓人遐思的故事,些許委屈,些許無奈,都掩飾不住的寂寞與期待,把一個女子對愛的執著與追求,對愛的茫然與無助表達得如此酣暢淋漓,如此沮喪盡致。在這春寒乍暖的夜里,聽著優美的曲子,寫著由詞曲演繹出來的心情文字,有著夜雨打芭蕉的凄冷,而那情卻如窗外的雨,濃得化不開。似水流年里,有多少情意繾綣的呢喃在流逝,有多少為情不眠的人兒,在傾聽風雨的低語纏綿。   我無從知道,故事的起源與結局,只知在這歌聲飄揚之下,似乎看到一個了一個長發飄飄的女子,緩緩地走在煙雨蒙蒙的天幕中,遙望遠方,追著風蹤試問歸期。雨滴默默輕灑,一種薄涼在女子的心里,欲語還休卻,被風輕輕一吹,便斜到了心里去了。   此情此景,令人不由然的遐想,這樣的夜晚,霏霏雨絲彌漫,街頭一個接一個的花亭從車窗飄過,忽明忽暗的燈光下,盡情綻放著玫瑰、各種各樣又五彩繽紛的花束熱情奔放,感染和吸引著眾多游人,不能不注目觀賞,瞬間里,竟讓人忘記寒冷,忘了挪步。愛情,總是以繁華開幕,以繁華示人,卻不知道繁華背后有多少離恨愁緒。歲月無聲,多少默默的守望,滄桑了一顆顆寂寞的心。其實,愛情如花,會熱烈地綻放,也會寂寞心凋零。   關于愛情的模樣,誰也看不清,更無法看透,然而,又都對其充滿憧憬與幻想。即便將心低到塵埃里,也希望能開出一朵愛的花兒;即便是愛已遠去,仍在依夢苦等。對于生命,誰都希翼如遠山含黛;對于人生際遇,誰不期望在四月芳菲里,有潤水芳香的相伴。于是一次牽手便牽出一生無盡的相思,一生無悔的等候。俗塵女子,對愛的執迷不悟與生俱來,為了一句盟誓,甘愿在人生風雨里,獨守一簾煙雨;用漫漫嫣紅的心事,編織著一個個童話,為愛披上錦衣,一層一層把自己纏進一個繭里。期待一朝春暖花開,能破蛹化蝶,雙宿雙飛。即便是才女張愛玲也走不出這愛情之蠱,多少人為其一生之愛噓唏與不值,一句:雖無三分白也有一段香,為其一生無奈的愛做概括,或許俗世里的愛情,就只是那一牽手的溫暖。   浮生一世,塵緣如夢,滾滾紅塵里,終歸是“分易分,聚難聚”,半世的相戀,溫暖了誰的雙手?又蒼涼了誰的心?人生旅途的一次回眸,只不過是一個擦肩而過的相遇,揣住承諾也好,刻在三生石上也罷,都會被歲月翻云覆雨之手抹去。半世的癡心都只是一廂情愿的訴說,終是,兌現不了莫失莫忘之約。   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一種含蓄的表達,內斂得如同一位閨秀,枝枝蔓蔓衍生的情愫,在不顯山不露水的情緒下,在云影掩蓋下,愛意翻江倒海般將心湮滅。在看似不張揚,不熱烈的曲調中,將一種凄婉與哀涼平靜地釋放開來,猶如,獨品一杯咖啡,甘苦自知。   靜靜地聆聽著曲子,演繹著自己的一份心情,此時的感覺無法訴說,只知,在聆聽中,飄忽的憂傷如雨,輕輕飄過,濕了思緒,濕了夜色,也濕了一顆心。一曲愁腸誰能解,半世癡情何處歸?風中那朵云,你欲載雨去何方?夜風無語,淡如煙塵,悄悄散開.....   “每當天空又下起了雨,風中有朵雨做的云。每當心中又想起了你,風中有朵雨做的云……”淡淡的輕風,舞著春的細雨,伴著風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美妙歌聲,從午后飄灑到夜里,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窗前,看著飄逸的小雨輕叩著落地的玻璃窗。隔著雨簾靜望,想像著天空中那變幻莫測的云兒,思緒也跟隨著浮云的飄舞,慢慢地與窗外的輕風一起,彌漫散開在這個雨夜。   夜深了,窗外仍舊是風姿搖曳,依然是雨聲淅瀝。四周盈耳的雨聲,與雨霧一起,把憂郁的心境幻化成曼妙且朦朧的詩意。厚重的卷帛中,一切的一切,都淹沒在這無邊的紛飛細雨里。把纖手伸出窗外,接了幾滴飄飛的細雨,放在略施色彩的薄唇下輕吻。輕輕吸了吸柔風細雨的清新氣息,我情不自禁地隨著電腦音箱傳出來的“每當天空又下起了雨,風中有朵雨做的云,每當心中又想起了你,風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優美歌聲,哼了起來。   細雨霏霏,靜靜地觀看著窗外飄灑的細雨。雨水打濕了窗戶上的淺藍色玻璃,水滴匯聚成一串串銀色的珠兒,順著寬大的玻璃多情地由上向下流淌著。稠密的雨絲,一點點變得稀疏了。柔和的風兒,還在輕輕地刮著。似乎看到遙望天之邊際,悠悠升騰起一朵朵潔白素雅的淡云。云兒在天空中悠然自得地飄蕩著,她時而活潑得像一個可愛、天真的孩子,時而嬌羞得像一朵若不驚風的水蓮花,時而又文靜如婷婷玉立、在水一方的妙齡少女……   你看,天空中朵朵細雨升騰成的薄云,隨風而蕩,那是地上的雨水慢慢地升起,聚在一起,又凝成了朵朵滿懷思緒的薄云。風悄悄的、小心翼翼的在淡云的周圍轉著。天空飄浮的云朵,其實不過是一處積雨云,雨過天晴,便會云煙飄散。這時我們會發現,那片片薄云,只是一場短暫的夢幻,讓人記憶并感恩的,卻是那不斷浸入大地并潤物無聲的顆顆雨露!那片片薄云是細雨升騰后的化身!那片片薄云在一陣風兒過后,便不知被吹到了哪兒去?   風起時,獨守孤燈,我能讀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孤寂;風起時,淡看浮云,我能感受到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浪漫;風起時,慢看無月的夜空,我能體驗到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的執著;風起時,笑看落花,我的心情和你一樣,期待著彼此陪伴著走過前面的路程;可是今天風起的時候,我卻真實地體會到了“飄過千萬里,苦苦守候你的歸期”的靈魂兒無所歸依的凄清……   輕風徐徐,空中氤氳著朦朧的水氣。抬眼間,風中那層層疊疊的雨做的云,正向我飄來,來得突然,又那么順理成章。輕風細雨在窗外輕吟淺唱,但無法穿越那一扇透明的窗兒,一如有些時候我們面對的某個人一樣,若即若離中總有一種淺淺的禪意,深深的迷茫,淡淡的失落,久久的感傷。風里的夢,埋藏著多少顫抖的心緒,沒有約定的癡等和留不住的愛,不過是一場無聲的雨,慢慢升騰成天空虛無飄渺的云。   后記:柔情的風,濃情的雨,纏綿了一天一夜之后,戀戀不舍地揮手做別了,化作了天上飄浮的薄云。雨,停了。凝望天空那朵雨做的云,它輕蕩在風中,漸行漸遠。梧桐更兼細雨,點點滴滴。一場纏綿輕風細雨,喚醒了多少昨日的往事,孟庭葦的聲音再次傳入我的耳鼓:“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朵雨做的云。云的心里全都是雨,滴滴全都是你。每當心中又想起了你,風中有朵雨做的云……   作者簡介:葉逸暄,筆名:飄逸的葉子,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平時喜歡業余時間采擷文字,在一字一句中涂描心中的意境,咀嚼品味文字的甘甜如飴,正如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益溢于海。” +10我喜歡

E115ERGEG415VEE

台北三重銅雷射雕刻,台北三重銅板雷射雕刻,台北三重陽極鋁雷射雕刻,台北三重玻璃雷射雕刻,台北三重壓克力雷射雕刻,台北三重有色不鏽鋼雷射雕刻,新竹金屬雷雕,新竹不銹鋼雷雕,新竹鋁雷雕,新竹鋁板雷雕,新竹銅雷雕,新竹銅板雷雕,新竹陽極鋁雷雕,新竹玻璃雷雕,新竹壓克力雷雕,新竹有色不鏽鋼雷雕,新竹金屬雷射雕刻,新竹不銹鋼雷射雕刻,新竹鋁雷射雕刻,新竹鋁板雷射雕刻,新竹銅雷射雕刻,新竹銅板雷射雕刻,新竹陽極鋁雷射雕刻,新竹玻璃雷射雕刻,新竹壓克力雷射雕刻,新竹有色不鏽鋼雷射雕刻,桃園金屬雷雕,桃園不銹鋼雷雕,桃園鋁雷雕,桃園鋁板雷雕,桃園銅雷雕,桃園銅板雷雕,桃園陽極鋁雷雕,桃園玻璃雷雕,桃園壓克力雷雕,桃園有色不鏽鋼雷雕,桃園金屬雷射雕刻,桃園不銹鋼雷射雕刻,桃園鋁雷射雕刻,桃園鋁板雷射雕刻,桃園銅雷射雕刻,桃園銅板雷射雕刻,桃園陽極鋁雷射雕刻,桃園玻璃雷射雕刻,桃園壓克力雷射雕刻,桃園有色不鏽鋼雷射雕刻


新竹R角治具雷射加工
新竹壓克力貨架雷射加工 三重壓克力招牌訂製雷射代工 桃園壓克力貨架雷射代工新北扭力測試儀雷射加工 三重彩色壓克力個性燈箱雷射雕刻 台北工作室門面招牌雷射代工

arrow
arrow

    d78e6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